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初级中学 蒋彤辉
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创新开发和锻炼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化学是对化学这门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是为高中化学乃至大学化学打基础的,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传播和再现。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对教材中的内容加以优化和拓宽,以化学的角度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造一定条件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模仿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猜想、查阅资料、逐步推理、做实验观察现象、最后综合分析,归纳出基本规律和学习方法。结合我的实际教学,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一、认真备课,备好课堂中的每个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在备课中不仅要备好知识点,还要备好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理解和接受同时又能进一步加深。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备课上,要设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交流问题、回答问题,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主体。给学生机会展示自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通过启示、引导讨论、组织相互交流、讲解、提问、评价等一系列方式,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创新。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中的最好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这门科学产生很强烈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才会对化学这门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能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解释,这样就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原动力,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所以,培养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那就要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原子》一节中,原子的概念非常抽象,原子又是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学生感觉很枯燥。我们将氧化汞受热后产生氧气和汞的过程用电脑动画演示给学生,非常生动、形象,学生容易理解,很快悟出:(1)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是最小的微粒(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大量分子聚集构成新物质(3)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通过对原子概念的理解,解释稀有气体、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的构成。
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创新学习的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敢于打破旧模式、旧框架,不固定于书本,不迷信盲从权威“老师”,敢于提出问题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讨论、思考,自行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中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探索一些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做法和学法。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表达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
四、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实验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从颜色、气味、状态、热量、声等现象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激发求知。如酸溶液与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碱溶液与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等试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但这种兴趣来的快去的也快,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成为主导,这样才会长久、持续。
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如第七单元“燃烧条件”的教学,教师演示后,学生可观察到:(1)热水中的白磷熔化,但不燃烧(2)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且冒大量白烟、薄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熔化也不燃烧。此时教师提问(1)为什么热水中的白鳞不燃烧而空气中的白磷燃烧呢?(2)为什么同在空气中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充分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再引导学生分析:(1)白磷应如何保存?(2)若在热水中的白磷要燃烧的话,应怎样操作?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学生分组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交流、比较各小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对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当地现有的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