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西城小学 袁晓春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个性张扬与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巧妙地引导,让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凸显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励生命的创造,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数学课堂演绎出更多的“精彩”!现结合几个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互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兴趣在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中的重要性。在课的开始就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我在进行《倒数》教学的开课时,是这样的设计的:同学们,外国人见面的时候都是拥抱,中国人初次见面是干什么?(握手)那谁来和老师握握手?学生情绪高昂,表现欲望强烈。通过老师和多个学生的握手活动,不但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也使学生在兴奋激动和充满自信中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这节课过后,有学生给我递来纸条说:刘老师,我以前不喜欢上数学课,但是上完“倒数”那一课后,我就喜欢上了数学。可见,学生的这些转变是源于我这节课的互动设计。
二、提供互动平台,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有快有慢,并不像闹钟一样节奏永不变地运转着,而是常常受到心情和环境的影响。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能像兴奋剂一样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之灵感骤生。一位教师在教学“整数大小比较”的时候,就突出了这一点。“整数的大小比较”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后,继续探究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当老师出示两个数4325与3265,很快有个男生站起来说“4325>3265,并且很响亮地补上一句:“我还知道是怎么比较大小的”。教师请他说一说方法,让全班同学借鉴一下。“4325的最高位是千位,有4千;3265的最高位也是千位,是3千,4千比3千多,所以4325>3265。”男生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老师正想表扬他时,另一位女生却高声嚷了起来:“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不一样的,如果遇到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一样的,那还能比较吗?这正是相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的重点和难点。老师示意男生对女生的提问进行回答,这时男生也有点急了,为了表示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他马上说:”如果千位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再对它们的百位进行比较。”“百位一样了,你怎么办?”女生继续追问。“百位再一样,我们十位,十位一样,就比较个位。”为了证明他的方法是正确的,男生一口气把女生没有问的也说了。所有同学都为男生的回答而喝彩,更为女生穷追不舍的追问精神而喝彩!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那位教师并没有因女生突如其来的提问而感到束手无策,也没有把她的提问进行扼杀制止,而是把她当成了突破重、难点的有利契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让他们在对话中激活思维,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不但使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也使其他学生受益。
三、拓展互动空间,收获意外的惊喜。
著名教授叶澜先生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课堂上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大将风范,要用理智驾驭情感,要学会随机应变,要用智慧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投学生之所好,以便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使之成为课堂的亮点。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唯有如此,课堂才会更加真实和精彩。
在《倒数》的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倒数的含义,掌握了求倒数的方法时,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求下列数的倒数:15、5/9、2/3、1、0”学生很快说出了前几个数的倒数,对“1和0”的倒数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学生说“1”的倒数是它本身,而“0”没有倒数;另一部分学生说“1和0”的倒数都是它本身,这时我提示:要根据倒数的意义来进行判断,学生的两种声音立刻变成了一种声音:“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我正在暗自窃喜:今天的重难点突破的恰到好处,新课教学也就到此为止,接着就是巩固练习了。这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负数有没有倒数呢?”我一愣,这可不是小学的内容,继续呢还是停止?我快速调整思路问:“你们猜猜看?”学生说:“负数没有倒数,因为我们刚才做的都是正数!”他的话音刚落,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应该有,只要乘积是1的两个数都互为倒数,但是负数的倒数是什么数呢?”这时,我恰当点拨:“负数和负数相乘是正数!”学生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马上举出一堆列子:-1的倒数是-1,-4的倒数是-1/4。这可是意料之外的成果,在我的蜻蜓点水般的引导中,课堂完全是在学生的表演中进行的,在学生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他们不但掌握了本节课内容,还为初中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在课堂教学互动中生成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善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智慧,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种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有价值的动态资源闪现时,教师要从学情出发,用锐眼捕捉契机,善于利用;当学生智慧火花生成时,不要被它电倒,而是要用激情之“火”去点燃学生创造之“火”,适时捕捉生成,并按照需要,随时做出有创意的教学调整,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给予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机会,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驱使他们发挥主体作用,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