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大桥中心小学 苏海滨
【摘要】审题是做对题的前提,因此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非常重要。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存在“上课听懂了,作业却不会做”0的现象。因此,基于“脚手架”理论,本文阐述了如何通过搭建“言语脚手架”、“数字脚手架”“文字脚手架”、“图形脚手架”、“圈划脚手架”来帮助小学生有效提高数学审题能力。
【关键词】 搭建 脚手架 提高 审题能力
“上课听懂了,作业却不会做。”“错题让学生再做一遍,很多学生又能正确解答了。”这些现象是不是很多数学老师都遇到过?对于这种现象,有调查发现,错误原因大致有看错数字、抄错数字、漏写符号、计算错误、单位不换算等等,其中80%的错误原因是由于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错误原因归结为“粗心大意、马虎”,其实不然,撇开小学生思维水平较弱、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因素,背后隐藏的是很多学生审题能力存在短板。审题是学生对题目分析、综合、寻求结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才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所在。“脚手架理论”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学生要凭借自身能力在引导或合作中挖掘潜在的能力。为此,搭建审题“脚手架”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更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一、 搭建“言语脚手架”,提高审题能力
从平时观察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在解题时只对题目粗略的阅读,就可以开始答题了,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只阅读了题目的前半部分就凭经验开始答题,连题目要求都不清楚,所以解答的结果可想而知。数学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为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更要指导学生掌握“言语脚手架”来帮助审题。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数学读题不需要读百变,但有一定难度的题认真读个两、三遍还是需要的;其次读题要学会“咬文嚼字”。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后,会遇到这样的习题:商店里有三种不同价格的篮球,单价分别是35元、43元、58元。育人学校买36个同样的篮球,最少要用多少元?最多要用多少元?不管是课上读题还是学生练习时默读,都要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关键词“最多”“最少”。又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混合运算》后,会遇到这样的习题:工程队要修一条公路,前5天一共修了455米,剩下的要15天完成,每天要修96米。这条公路一共长多少米?在读题时要有意识地“重”读“一共”、“每天”这两个关键词,明确要求一共长多少米?前5天修的米数是已知条件,只要先求剩下15天修的米数,再加上前5天修的米数就正确解答了。通过这种“言语脚手架”,把需要注意的地方“重”读,就起到了强调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就在无形之中理解重点在哪里?解题时需要注意什么?只要坚持练习,必定对正确审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搭建“数字脚手架”,提高审题能力
小学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审题时可以借助“数字”来帮助学生审题。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习题:49×31的积是( )位数,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明确要通过估算来计算,我要求学生在“49”的上面标好近似数“50”,“31”的上面标好近似数“30”,这样就知道通过计算50×30=1500,知道积大约是1500。又如习题:63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最大的两位数与16的积是( )。学生清楚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为了提高审题的正确性,我要求学生在“最小的两位数”上面标上“10”,在“最大的两位数”上面标上“99”,这样学生就会知道直接去计算通过计算63×10和99×16来解答。通过将“文字”转换为“数字”,借助“数字脚手架”,可以进一步提高审题的正确性。
三、搭建“圈画脚手架”,提高审题能力
解题正确与否,往往与题目中的一些关键信息相关。如果不能关注到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正确解答。这时候可以利用“圈画”,来帮助学生关注这些关键信息。例如学习了《千米和吨》后遇到会遇到这样的习题: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0米,宽150米。沿着这个花圃的边走5圈是多少千米?前面的单位都是米,但最后的单位却是千米,因此要求学生用“○”把“千米”圈出来,用这种方式来提醒自己最后必须要进行单位换算。又如学习了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后会遇到这样的练习: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25-18=7,105÷7=37,部分同学对于这样的练习往往无从下手。老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哪个数字可以用算式来替换,把它划出来,105÷7=37,再观察划出数的位置,在除号的后面,所以替换的算式也写在除号的后面,再根据需要添上括号就可以得到正确算式105÷(25-18)。借助“圈画脚手架”可以帮助学生关注关键信息,从而达到正确解答的目的。
总之,审题“脚手架”的作用可见一斑。但“脚手架”始终是人为搭建的,应该是灵活的,可以调节的。要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本身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既有足够的耐心,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不同学生审题能力的短板,提供合适的审题“脚手架”,帮助学生尽快深入问题核心,以提升解题的效率,最终实现“课上听得懂,课后做得对!”
参考文献:
[1] 包娟娟.浅议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教师通讯,2019(2)
[2] 余国红,李冬梅.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中小学数学,2018(6)
[3] 朱雪华.重视审题,发展思维.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