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岐山县中心小学 薛 芬
情感教育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中外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感”喷涌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缺少了情感,就会使这些文章的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也是由教学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小学生情感丰富,当他们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一致时,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反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就会不尽人意。所以,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除了平时要注意培养师生的感情,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令人愉快的课堂气氛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可以由语言引起,也可以由语言加以控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生动、凝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因为,教学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课文感情的基调,使语言随文章“情脉”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准确把握和传达出文中的情感,进而以情感人。例如,教《草原》“主客会见”一节时,我首先深刻体会作者对蒙古同胞热情好客无比感动、无比敬仰的丰富感情。然后在教学时用欢快的语调,来敲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想像构建会见情境:由“握”字想象握手的有力和热情,由“笑”字想象笑声的爽朗和真诚,由“说”字想象语言的热情和甜美,并借助语言描述,在学生面前活化了一幅主客会见图。这样,既能使学生从活化了的“握”、“笑”、“说”的语言情境中深切感受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握”、“笑”、“说”对“会见”情境的突现和会见情感的突出作用,从而达到了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有机融合。
二、凭借朗读,调动感情
朗读一直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课文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这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朗读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从“感情”说起,读者如果没有朗读的兴趣和对文章的情感,那说明读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并未获得文本阅读的刺激,还没有形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阅读体验。在朗读实践中,老师必须要借助文本来形成对学生朗读审美的刺激,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或情感变化,产生朗读的冲动。如在朗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老师抓住“穿”“下”“向”三个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动作、指向,让学生体验由襄阳而洛阳,随着行进线路的变化转而又用“向”,这样学生便体验到了一气呵成感,在朗读时语速会相当的快,这样就体现出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句的意蕴。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朗读中老师抓住“花、压、恰”等词语,通过“响字”来表现作品的情感,朗读时,读者对作品的认知、理解,从他们的思维活动在文本中的行走,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综合概括,都成为朗读的基本准备,这样读起来朗读者自然情感充沛,体验充分。
三、重视剖析,以情育情
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就是以情感人,以情育情,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直接影响别人,拨动别人的心弦,产生“共情效应”。同理,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明确的思想蕴含,或褒扬赞颂,或批评鞭打,亦能直接感染学生。为此,教学中应该注意挖掘和剖析文中的意境、美感和深情,并学到表情达意的手法。
例如《金色的鱼钩》这篇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时一位炊事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真实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高尚的责任感和深厚的阶级情谊。为方便学生理解这种情谊,教学中可以抓住“做鱼钩——用鱼钩——藏鱼钩”这一线索引导探究,陈述整理,以切实搞清楚“情感”与“ 事理”间的关系:面对极端艰苦恶劣的环境,老班长忧郁、焦急得“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比我们瘦的还厉害呢”,所以发现鱼时是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情,两相对照反映出老班长对革命同志的关心爱护、对党交给的任务高度的责任感。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老班长竭尽全力,付出了最大的牺牲:白天带着三个小战士赶路,晚上安顿好大家去钓鱼,常常一等就是半夜。熬好鱼汤又督促大家喝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自己只吃“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瘦的只剩皮包骨头”……显示了他超出常人的坚定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他给予了没有亲缘关系的革命同志胜似亲人的关怀和帮助。老班长的形象感动了无数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成长。
四、注重品析,感受情趣
课文语言是作者情感迸发、心理升华的产物,是反复锤炼语言艺术的结晶,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研究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叙事、写人、状物的,使事活观,使人活脱,使物显露,才会使语言文字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因此,教学中要抓住锤炼的精华引导品味和体会,感受其精妙,领会其佳处,把握其韵律,从而感受语言描写的情趣,领略情美,形成高尚的情操,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当我们充满真诚和爱心唤起学生对我们的情感认同,重视并切实地把它落实教学工作之中时,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让语文课多一些情感吧!语文教育,应该呼唤学生情感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