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丹堤实验学校 周 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之重在育人,在培养一个人的德行、情操,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尤要重视德育教育。中国教育自孔子始,孔子的教育核心是“仁”,他希望弟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成为真正的君子;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当下提倡的德育一致,教书育人,教书是其次,重在育人,教给他们判别是非善恶的尺度,教会他们怎样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孔子“仁”给新时代小学德育教育以一些启示。
一、启发式德育教育
在德育教育上,孔子并不是采用填鸭式将自己理解的德全部灌输给弟子,而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给予弟子一定的提示,让弟子自己去感悟去理解,从而找到他们自己认定的德。司马牛问孔子怎么样做才是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又问怎么样做一个君子,孔子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只回答了仁人、君子应有的状态,即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并未直言如何是慎重,如何才能不忧愁、不恐惧,他把这些交给司马牛自己去思考,通过启示的方式让弟子在自己的思考中明白自己需要成为怎样的人。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启发往往比灌输更重要,小孩子的灵性盛,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他们总会问很多为什么,这种时候,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们思考方向的引导,而非单纯教他们背诵礼仪道德规范。
二、德育教育生活化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真正做到融进了生活之中。《庄子》里面提到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被困于陈国蔡国之间的故事,当时他们粮食断绝,七日没有饭食,神色疲惫,而孔子仍然在屋子里弹琴唱歌,子路与子贡大声议论,认为孔子在这样受难的时候仍然弹琴唱歌是没有廉耻的事情,不是君子所为。孔子并未生气,叹气叫他们进来道:“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以此可以看出孔子育人,从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从生活出发,告诉学生,何以为仁义,何以为坚守。小学的德育教育生活的联系,需要家长与老师的配合,同时也需要开展实际的活动,将道理与实际联系起来,诸如在卫生清洁、运动比赛等校内常规活动以及义卖、助老、捐赠等社会公益活动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通过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善良、帮助、意志、坚忍等品性在现实中的意义,在良好的氛围中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载体多样化
孔子在教育中以《诗经》、弦乐为载体,通过二者修身、静心,传递“仁”“礼”“德”的概念。在被困于陈蔡之间时,孔子与子路、子贡解释之后“削然反琴而弦歌”,而子路大悟,“挖然执干而舞”,这里歌舞并非单纯是因为受困或者通达,而是德行的载体,是明悟的体现,所以有云:“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德育在教育中是最具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特性,本身不适应死板的耳提面命式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不妨借鉴寓教于诗、乐的方式,以诗歌、音乐媒介,将道德规范以更合适的方式教给学生。在具体的教育中,若以诗歌为媒介,那么诗歌的选用需要浅显易懂并且贯穿德育观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可以体悟到母爱,从而懂得感恩与回报;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懂得尊重与坚韧……这样的诗歌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对小学的教育有很大的意义。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也是很好的媒介,小学阶段孩子们感官敏锐,他们可以从音乐的旋律、歌词中捕捉到一些东西,并衍生出自己的理解。良好的音乐素材的选择,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新时代的小学德育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德育的意义就在于此,通过德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明确生而为人的底线,从而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所坚守、有所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长成为更好的人。
新时代对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必须牢固树立育人观念,培养学生具备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爱民、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宽容待人、艰苦奋斗、不懈品牌的德育品质。同时,小学德育教育还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博学精神、宽阔胸怀、时间观念、善学乐学、不懈探索的德育品质。
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以情待人、乐善好施、发现美、创造美的德育品质,真正成为生活中积极乐观、富有情趣的人。除此以外,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成为实事求是、大胆实践、乐于奋斗、勤劳朴实、乐于奉献的人。
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开拓创新、不断拓展的德育能力,教育学生成为面向新时代、勇于创新、勇于拼搏、追求真理的人。从学生健康角度看,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专业竞技和战胜困难的德育能力,教育学生成为身体过硬、信念坚定、良好心理素质和坚韧毅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