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杨柳学校 龙海军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过程的实践责任在于教师:即采用何种方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本人认为: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像力
语文与音乐自古就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语言本身就体现了音乐美的牲。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训练发音、朗读、呤来感受汉语言本身的音乐美,把音乐融入语文课堂,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思维空间;创设情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指导朗读,掌握重难点,激发灵感,领悟语言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语文课堂变静为动。
在教学中,我还曾运用快板、小鼓、电子琴等乐器进行了伴奏,让学生合着节拍诵读诗文,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
二、体会文中的图画美,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每授一节课都必须有教师的导入部分,它不仅单纯的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上,更重要的把学生引入新课学习的气氛中来。在新的教育思想下,我们提倡情境导入,在有限的画面里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文字、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更突出了情景导入的重要性。语文教材中编有大量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图画,教师要善于发掘,带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时代特点,从物性格以及思想感情,能够让学生进入角色,成为作品的主人,积极参与到作品中来,才能使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穷人》的插图,描绘的是桑娜和丈夫一家的情景,我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看插图,结合题目思考:
(1)他们有几个孩子?
(2)他们的居住环境怎样?
(3)他们的衣着怎样?
通过看图回答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桑娜一家在自己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还去眉头别人的孩子,体会到他们那善良的高尚品质。
三、领略诗文的意境美,获得情情和理性的交融与升华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对部分文章的精彩片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如再现情境,使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得以发展。
四、锻炼品格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生所学习的课本,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热情洋溢的赞美……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教育。
1、人格力量的培养
教师要把塑学生真善美三种人格作为奋斗目标,依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去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如第五册《中彩那天》,文章里小作者多希望能把中彩的那辆奔驰汽车占为己有,但爸爸却把汽车还给了库伯。这体现了爸爸品格上的“真”。讲课时,我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然后自由发表意见,并说说:你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将向爸爸说什么?大家异常热烈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总结果,同学们懂得了:爸爸的诚实是最珍贵的,是一辆几十万的奔驰汽车无法比的,因为诚实正直是心灵美的体现。
2、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耳边,正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才有他光辉的一生。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因为我们应利用教材的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写到古人的新立身行事、古人的思想、人格、志趣等,后人从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受到鼓励和帮助,进而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丑小鸭》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知道美在外表不算美,而是要真正做到心灵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应有机地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机遇,正确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繁多,方法多样。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审美教育的双重任务,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注重审美情趣和意识的锻炼与培养,能唤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亟待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