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决不能生搬硬套,要与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材的实际特点相结合,灵活运用,同时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入艺术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语文的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有的课文,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二、直入主题式导入
直入主题式导入是一种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一上课老师就围绕课文教学主题导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不加任何雕琢修辞,简洁明了直入主题,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但比较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问题导入,深入浅出
宇宙就是一个神秘的大课堂,生活就是一本无字的书。从生活出发,能大大的缩短学生与文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感受语文的美。教学一开始就以生活化的问题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析题导入,开门见山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从这里往往可以窥知全文的奥妙。新课一开始,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起到开门见山,开“窗”入“室”之功效。
五、“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
七、“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八、故事导入,点燃激情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抓住他们这一特点,适当地通过引用典故、寓言、传说、故事来诱发学生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这样对课堂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九、图片导入,冲击视觉
在导入新课时,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动画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形象生动,充满趣味,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当然,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重在用得“巧、准、新”,力求因课而异,有所创新,避免弄巧成拙,拖沓冗长,喧宾夺主。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用精彩的导入来激活课堂,点燃学生的激情,充分发挥导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