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澧县澧南镇中学 陈 曾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只有精准的探究才能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数学课堂中探究活动的精准性,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那么,一节课是不是有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稍作调查,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存在,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探究活动的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的盲目性。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时产生的困惑与问题,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需“兴师动众”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的。在教学中教师缺乏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味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为探而“探”。其实只需给一两分钟,学生便能独立解决。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探究活动的无序性。学生的制约能力较差,自由探究活动时,课堂难于掌控。如果教师没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学习过程有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浮燥的状态,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旁观者”,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3、探究活动的被动性。探究过程中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以自我为中心。彼此之间的合作不是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前提下进行的。
4、探究活动的浅表性。学生的探究还只是停留在嬉玩活动的层次。虽然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探究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二、精准探究的实施策略
1、确立探究任务和目标的精准性
目标的确立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目标确立要适度。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本班的学生学习需求水平而确定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是针对学习者个体发展,培养目标而确立的,因此,培养目标要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探究活动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2)目标实施有梯度。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这样,课堂教学中,任务的实施应该考虑多层次、有梯度的进行,让所有学生都能进步。(3)目标完成有效度。效度是检测目标和结果是否一致。为了达到活动结果与课堂设计目标的一致性,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目标)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结合实际,确立效度较高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2、探究中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转换的精准性
在探究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相应地对学生认知程度和心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我们的学生也有惰性,尤其是在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其逃避困难,选择享乐的弱点也会暴露出来。因而教师要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和心理障碍,发挥其诊治作用。在活动中,通过诊治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时对学生做出相应的判断。
3、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精准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中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三、开展有效探究的成效
1、开展有效探究,教学效益高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学校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那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后,还留在学生大脑中的那一部分东西。”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可谓是终身受用。有效探究所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深层次参与)而不是追求例习题的数量。应彻底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多(题目多)、难(题目繁、难)、快(讲课快,学生自主探究时间非常少)、死(题目死、方法死)”为“少、优、慢、活”。真正的有效探究学习是比较费时的,我们经常一节课只研究一个问题(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或层层深入),有时到下课还没有研究结束,但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体验的是过程,得到的是思想方法,是情感体验,是个性发展,学生会学,乐学。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本身,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时空,学生的探究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2、精准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但很多学生一般都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学习中难以形成愉快体验。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误解,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学习就是记忆和模仿,为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有效探究注重数学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像数学家一样“再创造数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由少数天才创造的,而是经过努力一般人都能学好并有所发现的。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