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曹家镇中心小学 黄 婧
我们知道,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从理解到应用,中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跨越。教师要做的就是在理解和运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在语言文字中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准确的运用语言文字。模仿就是语用训练的一条捷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在其经典著作《模仿律》中曾说过:“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模仿。”语文教学也一样,我经常借助模仿来加强对学生的语用训练。下面就说说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运用的。
在教学当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结构比较特殊的句式,或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这些各式各样的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的对象,长期训练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磨砺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用能力。
一、把握语言范式进行模仿
在《桂林山水》一文中有两段经典的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在这两句中的:“我看见过……,玩赏过……,却从没看见过……。”和“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别小看这两句似乎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的句子,但对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的敏锐力是很有作用的。仔细解读一下这两个句子,对于“波澜壮阔的大海”用“看见”,而对于“水平如镜的西湖”用“玩赏”;虽然都有“看”的意思,但后一句用上看的近义词,就避免了语感上的重复,更重要的是从语境上来理解,来到那么美的西湖,当然要边玩边欣赏了。对于“泰山”用“攀登”,从语境上来说,泰山那么高,当然要一步一步吃力地往上爬了,而对于红叶似火的香山自然是边游边欣赏了。教会学生在语境中准确运用词句这就是方法。模仿之前,可以先带着他们把这些句子进行解读,让他们“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之后再让他们进行模仿,这样学生就会准确运用语言来表达当时的情境了。
二、感受语言特点进行模仿
1、排比句的模仿
在《桂林山水》中还有两句经典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和“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两句排比句有一个共同点:抓住一件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它的特点。指导学生模仿时,可以先启发学生回忆一下,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感悟所看过的景色特点,然后抓住这些特点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比如学生就有了如下“杰作”:学生们看了离我们不远的吉庆镇的白茶基地就写道:白茶基地的茶叶真多呀,多得让你无法数得清;白茶基地的茶叶真绿啊,绿得在阳光的照耀下耀你的眼;白茶基地的茶叶真香啊,在十里之外都能闻到它的香味。甚至有人已经会举一反三,把思维迁移到别的事物上。如:我家的猫真肥啊,肥得连路都走不动了,更不要说抓老鼠了;我家的猫真懒啊,懒得连饭都不去吃,整天睡大觉;我家的猫真淘气啊,它不是睡大觉就是在花圃里搞破坏。总之,这样的模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语言生动了,语用训练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2、比喻句的模仿
在《七月的天山》中有这么一句: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灿烂。这是将一处场景进行多角度想象而形成的博喻。把五彩缤纷,高过马头的野花那种多彩的景象比喻成了绵延的锦缎;将野花给人的那种鲜亮的感觉比喻成了霞光和彩虹。这不是一句常见的比喻句,但是它的比喻又是那样的贴切、完美。指导学生模仿时,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读着读着学生就会感觉语感上的节奏美。然后再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最后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经常借用课本中的这些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句子指导学生模仿,不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大脑储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当然,对于拟人、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只要句子优美,或是表达有特点都可以提取出来对学生进行模仿训练。
三、抓住文章结构进行模仿
我们阅读教学的范文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编排的,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都有特点。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采用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美丽的小兴安岭》先总述小兴安岭的树多、美丽诱人,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分述,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宝库,是花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这样的结构写一写自己的家乡或是校园。
总之,模仿是指导小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达到运用语言不可缺少的手段。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敏锐地发现这些 “读”“说”和“写”的契合点,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的训练,学生最终就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