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科头乡桃林小学 王 苏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创新教育,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关系着未来人才的素养。创新教育这一课题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创新教育有机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使其为语文学科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农村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选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
2、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二、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教育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而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潜能,进而创造火花,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营造出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象力也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许多学生读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我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狼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狼就扑了一个空,掉进河里去了……众说纷纭。
3、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
三、注重同中求异——增强学生的创新勇气
同中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相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话、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教学中,运用"同中求异"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
在农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程序呆板,教学形式枯燥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