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北关小学 刘 静
【摘要】信息技术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能够有效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适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能更轻松自然地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促进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STEM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背景下,结合山区学校实际,学校提出“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属于孩子们的信息技术才是最美的信息技术教育。
一、立足课堂,让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素养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
唤起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一要务。小学生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期待后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产生愉悦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并形成“想学——爱学——会学——学会”的良性循环。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特点等要素,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关注程度与投入程度为切入点,努力引导小学生在“师生互动建构状态”下学习有趣的、鲜活的内容。
比如,我在教学电脑绘画《小人国》的时候,先以网络资源小人国动画片进行引入,非常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接着,让学生观察小人国中的房子,树木,动物,交通工具和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在视频中截取视觉冲击比较大的图片让孩子说一说小人国的神奇之处,这样一来又促进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再接着学习创作就比较轻松自如了。
2、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激发创新思维
创作的过程需要反复实践,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去,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在不断的运用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先借助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计算机科学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让学生在实例的基础上对问题再次进行深入的思考,得到自己的灵感与创意,最后再让他融入个人的想法创作属于个人的作品,可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比如我在指导孩子们画《小人国》的时候,先利用画图工具先将画面上的人物和环境子作品一一画出,接着进行整合。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人物画大了,其他的事物就无地方可画,失去了小人国的特点,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物和景物的比例。然后教师将任务缩小在画面上,依次将其他元素放大整合在画面的对应位置。通过画图工具的“缩小”“放大”功能就很容易的突破了《小人国》的教学难点。最后,再让学生模仿和创作就比较容易了。
3、注重作品的分享,培养竞争意识
提供学生展示个人作品、小组作品的舞台,可以延伸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创作完了,通过展示、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分享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创作的灵感。通过网络展示,师生一起点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作品点评中汲取到经验。在实践中,我除了在课堂展评学生作品外,还结合陕西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青少年爱挑战”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才艺秀和挑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分享与展示活动展现学生自信自强、勇敢活泼、全面发展的优秀品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创新,让信息技术教育走进社团活动
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单纯由“信息素养”观念所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国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们要更加重视计算思维培养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全面理解在信息时代的生活环境,并利用所学到的技术,利用学科思维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编程教育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很好地补充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
可是学习计算思维,学习编程对小学生来说又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编程学习。一是充分利用网易有道卡搭的在线课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学,再动手完成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并综合运用各学科;二是开设Scratch图形化编程教学,以培养兴趣、锻炼思维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动画、故事、音乐和游戏,而这样的图形化编程过程在学生看来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三是开设机器人编程社团活动,通过老师的演示与讲解教会学生搭建机器人,并通过编辑、运行程序让它动起来,在学习中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三、项目引领,让信息技术教育拓展学生视野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打破常规学科界限,实现学科跨界结合,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学生在STEM学习过程中,参与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老师结合STEM课程,在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体会与提高,同时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以帮助学生理解项目阐述的问题或者帮助学生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
我们借助学校被授予陕西省STEM教育种子学校为契机,以STEM为课程框架,以此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个领域的问题、知识,激发其兴趣爱好,拓展学生视野。如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在利用电脑创作的时侯,要把角色移动到某个坐标位置,就需要了解有关坐标的知识。他们还没有接触过坐标的概念,老师就利用STEM课程,把坐标的概念阐述清楚,使学生理解计算机屏幕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每个点都用横、竖两个维度的值来确定点位置,我们称之为点在屏幕上的坐标。角色所在的位置,其实就是屏幕上的某个点的位置,也是一个坐标……通过类似的知识拓展,学生可以了解更多跨学科的知识。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精神。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其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立足小学课堂,不断探索,让信息技术为山区孩子打开解世界的窗口,浸润他们的心灵,点亮梦想的火光,让他们看得更清,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