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米脂县华润希望小学 罗 毓
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和保证,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处于7至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其各项认知技能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数学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好的教育教学会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下这几方面数学兴趣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是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一个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与学生密切相连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也乐于把自己溶入到这种情境中去,在情境中学习、体验。
二、优化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相契合,设计出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手中的圆柱体,说说都有哪些面,再让学生给自己的圆柱做一件刚好合身的“衣服”,并给它穿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这活动调动起来了,课堂里一片讨论声,学生们都在为自己的圆柱设计合适的衣服,不会的,便左右问问。圆柱们穿上衣服之后,这位老师又让学生把衣服脱下来,说说这件衣服都有哪几部分组织成的。这样通过“剪”“穿”“脱”的教学活动,学生们真正的理解了,为什么圆柱表面积等于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加上侧面积。在教学《元、角、分》时,同样设计了学生可以参与的“买东西”活动。课前准备一些学具纸币,和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把这些学习和生活用品作为商品,并标好价格。再在教室里设计了6个柜台,每个柜台让两名学生当售货员,其它的学生几个一组,去买自己的商品。整个活动中,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他们乐意去学习,去了解元、角、分,也更容易地理解了元、角、分。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其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其年龄特点具有好胜、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在教学的活动中抓住这一特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予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不断保持。
三、课堂开展趣味性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趣味活动。首先重视直观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让同学自制一些小工具,在玩耍中学习知识,使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为直观、简单。其次,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从中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以模型、实物等教具辅助,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在课堂外,教师应多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发展空间。小学数学的学习以理解为主,要在课堂上实现对知识点的真正消化理解,可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量,毕竟小小年纪就搞题海战术实为不宜。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留太多的课外作业,要以质取胜。适量的、人性化的家庭作业能促使学生对数学保持持久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论证。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