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徒生童话为例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山镇明德小学 章小茂
摘 要:何为生命教育?我认为这是引导儿童追寻有意义的生命活动的教育。童话以儿童为中心,利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对促进儿童语言表现力与创造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将童话和儿童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到一起,激活幼儿生命教育学习热情,提升儿童生命教育学习品质。
关键词:童话 生命教育 多元融合
一、儿童生命教育与童话主题的契合
安徒生将自己求真、崇善、爱美的高贵品质赋予童话的故事情节中,这与人格的基础——以独立思考、求真、崇善、爱美的人格基础,其核心的价值教育不谋而合。
1、个体发展是激励学生欲求美的事物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前面讲的是小女孩遭遇的极致困境,“大年夜”、“赤着脚”、“孤独”、“贫穷”、“两辆马车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在这里,成人世界的冷漠和小女孩的孤独无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成人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丢失了。即便如此,小女孩儿内心渴望仍从未停止生长,就在这般冷酷无情的背景中,小女孩没有注意自己的美丽,“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有注意这些。”但她忘不了这是大年夜“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是她对人世的留恋,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但这个世界却似乎并不留恋她,唯一陪伴她的只有火柴,仅此作为她在人世间取暖的的依靠。
一根根取出的火柴,熄灭后又不断地擦亮,在微弱的火柴之火光中向往着美好的生活,这是在希望的不断破灭之后对希望的重新燃起。
最后,她在内心中呼唤奶奶“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伴随着火柴的熄灭,小女孩美丽而纯洁的渴望在现实中最终彻底走向幻灭,只有灵魂跟着奶奶到光明、快乐,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大年夜终于过去了,新年已经开始,这个世界带走了这个美丽纯洁的小女孩儿,也带走了孩子内心世界中对美好事物的永远向往,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带走。
小女孩儿周遭的冷漠,是安徒生用以展示置身现实的美好人性的永恒困境。安徒生借着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遭遇,把这种困境以极端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强调对美好事物追求之于人性的绝对性。
安徒生之所以选择小女孩儿来承受人世间的极端的苦难,这是因为置身绝望之中,却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温热渴望的卖火柴的小姑娘,作为纯美而弱小、无助的个体。足以唤起人们的同情,并激发人们对美好人性的渴望。
这传达着安徒生的基本教育理念,即无条件的鼓励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渴求。这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拇指姑娘》中同样可见,主人公虽屡遭不测,却永怀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依恋,执着前行,一点点走向成熟而美好的自我。
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以激发个体美善事物的欲求来促成,来促成个体生命的自我生长和生成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不管人的生命多么复杂,其灵魂就在于更高、更好生活的欲求。
生命教育是如何让儿童看见美,敞开儿童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无条件的、长久的渴望与追求,这是人的教育的真正灵魂之所在。简而言之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激励儿童欲求美的事物。
每个人的生命之中,有着无限的潜能和自我发展的力量。美好事物的欲求,把个体潜能与自我发展的内在力量召唤出来,并引向积极的方向。
2、个体成长是走向爱与智慧的融合
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观看游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自欺欺人、异口同声地称赞皇帝的新衣。人性深处的焦虑与猥琐,自我感觉良好的幸灾乐祸,对骗局的顺利实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声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小孩子之所以能够毫无顾忌地说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这除了儿童在公共场合中的率真之外,更是因为他的身份不存在坦陈自己无知无能之后的损失。这个孩子的纯真反衬出成年人的自私与软弱,成年人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官职、声名,可以轻易地 撒谎,可以对欺骗视而不见,对造假熟视无睹。唯有路边的小孩子,因为没有被充分的社会化,格式化,凭着自己朴素的天性来判断,——这其中隐含着卢梭自然教育的主题,那就是怎样以自然状态的回溯来保持个体健全的判断力——来道出一个简单的真相,由此而引发公共生活的改变。
孩子的话可以看出对事实的基本判断,也看到了如果说事实判断体现的是个人的文化依据,率真表达则体现的是个人的自然天性,自然性的保持使得个体得以超越习俗与权威,保持其质朴而健全的生命活力。
教育就其本意目的而言,乃是在文化中成全人的自然天性,教育的过程乃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其基本依据是文化。教育乃是文化中引导个体朝向文化的行动。
二、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引导策略
1、划分板块,任务驱动
我们把内容梳理成平行的四个板块,每个版块相互独立却又互相联系,学生自取所需,进行阅读的环节。通过“人物”、“道具”、“情节”以及“结局”几个方面同步展开,设置四个交流吧。
阅读吧的情境创设,力求学生阅读的过程如同在休闲吧一般,自助式获取阅读信息,借助“学习锦囊”的情境设置,注意交流中合理分工,学会梳理和归纳找到的信息,班内交流完成后,选代表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产生明确任务,在学习氛围上的设置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
板块中人物环节创设T台走秀的情境,学生以故事主人公,加上简单的语言学习板块,参与的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并通过走秀的形式展现出。
在情节板块中,设置“神奇拼图馆”引导学生选择故事中的部分最神奇场景制成插图,再把插图分成若干拼图块,学生在拼图游戏中回顾书中的故事情节。
除了抓住人物与情节之外,还可以抓住故事的共性,寻找到可以串联在一起的板块,以《安徒生童话》为例,中间出现了许多魔法道具,以此为切入点,把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卡引入课堂,制作魔力卡片,通过卡片的形式进行写话与表达的能力的训练提升。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活动方式,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与表演方式,反复阅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2、猜测情节,续编故事
第一步:边读边猜测情节。以《丑小鸭》的片段为例,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猜一猜接下来故事走向,同学互评,思考其合理性。
第二步:边读边想象画面。以《小意达的花儿》的片段为例,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当读到这样生动的语句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你的想法是?”教给学生的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
第三步: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以提问的形式,故事制作一个问题清单,选择最佳的几个问题。
第四步:读写结合续编故事。对儿童而言,童言是他们倾吐生活体验和感悟的一种很好的表达形式。在读写指导的过程中,点拨学生借用其独特的思维和生活经验、个性体验,富于童趣的个性写作。
三、借助童话塑造儿童社会性能力
儿童的自我发展就是情景与自我生命力量的激活过程。童话遵循儿童的这种认真情境,透过童话看现实世界,童话中富有想象的故事与儿童内心深处的想象世界相契合。作者通过塑造富有生命力和灵性的花草树木以及小动物等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主人公”形象,运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描述,建立了一个纯真无暇的美好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儿童放飞自我,释放天性,有助于自我性格和个性发展及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童话教学是儿童看世界的桥梁,教师要做的就是借此建构儿童与世界之间搭建桥梁。
小学阶段的儿童无论是身体还是行为情感上都快速发展,随着课程难度增加,要求儿童合理安排好时间,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社会能力方面。孩子的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对同龄孩子越来越了解。感受到更加宽阔的世界,让他们惶恐不安理解别人的感受和看法。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见解不同,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鼓励孩子多思考,多种选择,考虑后果。鼓励孩子在行动之前,先考虑后果,分步执行,预见可能的障碍,并考虑时机需要解决问题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