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丰成彩
摘要:由于文言文晦涩深奥的文体特点,初中语文教师往往无法在实际教学中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群文阅读的出现以其广阔的文本群阅读,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填补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空缺,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围绕核心文本,展开多种形式的群文阅读,具体阐述群文阅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可对群文阅读展开深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群文阅读 核心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核心指导作用。围绕教材,课程目标规定了教什么,但是,如何教,却是每位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教无定法,才对每位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现在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都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梳理和讲评上,虽不乏精彩者,但总显得单薄。但近几年,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提出,使得老师们的语文课愈来愈显得厚重。“群文”与“单篇”的相互结合,既增强了文本的互释性,也加强了文本的外部延展与内部深化。
群文阅读教学,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围绕一个议题或一个任务,选择有一定关联性的一组文本,指导学生阅读,赏析,思考,探究,交流,并在群文阅读中有创造性的见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丰富学生底蕴,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当前群文阅读教学更多强调外延式的拓展迁移阅读,“一篇带学多篇”,意在拓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在一节课上有限的四十分钟里,这种外延式的群文阅读最终只会沦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鸡肋。而若是围绕教材这一核心文本,“选择一组与核心文本的题材、背景、主题、风格、特点、文体等相似或相异的文本放在一起,在比较中发现核心文本的价值”,“多篇促学一篇”,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更能促进学生加深对核心文本的理解,彰显核心文本内涵,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下面便以统编教材群文阅读背景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围绕核心文本的群文阅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策略。
一、群文引读,激趣感知文本
巧妙的课前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的兴奋点尽快转移到课堂上来。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千秋。文言文的背景以及语言表达形式对初中学生来说相隔久远,理解起来难度不小,若用合适的文本进行“引读”,则能打破局限,激发阅读兴趣,强化阅读感知。所谓“引读”,就是“引导阅读”,就是教师用合适的方式和载体引导学生走近陌生的文本。
在教授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时,笔者选用了陶弘景写给梁武帝的一封回信《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来“引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高人。他既是道士,又是医生,还精通天文地理。梁武帝时,他隐居茅山,逍遥山林,拒不出仕,逼得梁武帝天天往山上跑找他询问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忍无可忍之下,梁武帝写了一封信。皇帝的信虽不可考,但无非是说,山中无所有,不如回朝廷。荣华尽管享,富贵随便挑。可是,陶弘景不卑不亢,既没有诚惶诚恐,也没有如履薄冰(出示诗歌),而是很傲娇地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我独自享有大片大片白云,并且我还不能将它们赠与你。拒绝得婉转干脆!真是一个妙人儿!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看看在这封信里他婉转地告诉友人什么。
通过这首诗歌的“引读”,既激起了学生对作者陶弘景的兴趣,也触动了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学习探究兴致,有利于引导学生感知核心文本。
二、群文联读,理解文本主旨
在理解核心文本的过程中,老师虽可以通过讲解帮助学生解决文本学习的重难点,但是有的学习障碍不是可以通过单纯的讲解就能解决的。通过群文联读,聚焦阅读中的重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核心文本的理解。所谓“联读”,就是引入与文本在思想内容或者形式特点等有联系的文本助读核心文本,以文解文。
对很多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最难的,大约就是对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把握了。通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联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贬谪文学,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到偏僻荒凉的永州、柳州。为了排解郁闷,便纵情于山水,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心胸气度寄托在里面。在尘世中找到小石潭这样一块清静之地, 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但这种快乐毕竟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 触景伤情,忧伤、悲凉即随之而来。《岳阳楼记》写于1046年,当时,范仲淹被贬在邓州。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自己与好友要以天下为己任。《醉翁亭记》写于1045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在此期间,他没有沉溺悲伤,而是为百姓做事,颇有政绩。欧阳修关心百姓,平时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将自己的失意抑郁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
古之中国,官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来了,创作愿望和激情更加强烈,便产生了贬谪文学。由于对人事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通过三文联读,学生会再次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灵魂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
三、群文比读,了解文本特点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文意或手法与核心文本有所关联的文本的对比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悠然体会文章的内容或者文体特点。
通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可以初步了解骈文和散文的特点。两篇短文出自一课(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但行文风格大相径庭。《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骈文特点突出。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既有散文的疏宕流畅之美,又有骈文的工整和谐之美。这篇小文虽没有堆砌辞藻或者用典,但用语浅显明净,显得清丽含蓄,这也是《答谢中书书》从一众繁缛浮艳、内容空虚的骈文中大放异彩的主要原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共八十五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叙事简净,写景如绘,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中,叙事、写景、抒情集中于写人,浑然天成,落笔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琢,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自然而然。虽文章短小,但意蕴丰厚,读来回味无穷,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水平。
通过两篇小文的比读,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骈文和散文在句式、用词、写法、平仄、押韵以及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如果说以上两篇文章的比读,目的在于求异,那么《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这两篇文章可以通过比读来求同,引导学生更透彻地把握、理解骈体文的文体、语言特点。
四、群文议读,深化文本理解
在教授《陈涉世家》时,可将课后《陈涉世家》的后半部分引入教学,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议读,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体会文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陈涉,作者不因为他出身卑微贬低他,而将他列为世家,因为他对腐朽的秦王朝首先发难。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却也有农民阶级思想的局限和个人性格的缺陷。通过两文的议读,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陈涉其人,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不虚美, 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群文阅读教学的引入,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以往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然而对当下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而言,这一理念依旧是新鲜事物,期待有更多尝试与实践,期待能在科学的指导之下将群文阅读的精神践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文言文教学:审视与建议一二三[J].《中学语文教学》,2020(11)
[2] 王鹏伟.《诗经》群文阅读的结构化阐释[J].《中学语文教学》,2020(10)
[3] 曹茂昌.指向核心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短歌行》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