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徐 霞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和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变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平台,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的今天,如何建构和谐的数学课堂,追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衡,促进师生全面、和谐的地发展,理应成为我们思考和聚焦的重点。
一、给学生一个提示 给自己一份开怀
画面:
这是一堂数学计算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计算方法,我特的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请学生到黑板前来讲解解题方法和注意点。黑板前的小老师很是兴奋,讲得比自己在下面解题时更加有条有理,下面的学生也都睁大了眼睛,希望找出小老师的一丁点错误,可以让自己也来一展风采。心与心在激荡着,我也在一旁欣喜着学生思维的深化,环顾全班,却突然发现两个爱开小差的学生在地下悄悄的划起了拳,真是不知上进,一时火起,我把那两个学生拉出了座位,并对正在讲题的小老师说:“**,现在你是老师,他们不认真听讲,你打算怎么处罚他们。”在全班同学都认为他会重罚他们时,**的小脸涨得通红,轻轻地说:“老师,我觉得提醒他们几句,让他们认真听讲就行了。”轻轻的话语,让那两个学生低下了头。
感悟:
轻轻的话语,掷地有声,却让我汗颜。如果是我,能有他的这份宽容吗。对学生,我是严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完成不及时,成绩不理想,总忍不住怒由心生,大声批评,甚至对他们进行惩罚。于是,课堂上,学生总是和你反其道而行之,课堂氛围压抑而沉重,久而久之,学生怨声载道,自己也疲惫不堪。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夏丐尊先生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学生,首先就要尊重、理解学生,感情是交互的,你给学生一个微笑,学生就会还你一份甜蜜、一份温馨。一直赞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如果没有相互的尊重和理解,老师和学生就只能在课堂上相看两相厌,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就又怎能交流。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才能生成真正的交流,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在不断的思维和交流中逐渐完善,才能得到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体验。而这份和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构建的,是用师生之间的爱来支撑的。给学生一个微笑,让学生愿意走近你,这样,教学才会变得轻松,而你,才会在这种和谐氛围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那份开怀。
二、给孩子一点导图,给自己一份欣喜
画面一:
开学第一周,数学课上,教师提问:
“谁能来回答这个问题?”有几只零落的手举着;
“今天这堂课你学得怎么样?”“对这些问题还有什么疑问?”下面寂静无声,
就连老师故意板书错误,也没有学生指出来……
画面二:
开学一个月后,数学课上,教师提问还没有说完,大半学生高高举起了小手,他们对教师的提问七嘴八舌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争论不休。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故意否定,“老师,不对,你错了。”学生争得脸红脖子粗。
下课铃声响起,还没来得及踏出教室的教师被学生拉住“老师,这个问题我不太懂,你能教教我吗?”
……
感悟:
孩子们的不断转变,给我一个又一个欣喜。究其原因,只因为我在班里开展了“勇敢者之旅”这个活动。我请学生争做勇者:
(1)你敢大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或疑惑吗?
(2)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你能坚持立场吗?
(3)老师犯了错,你敢指出来吗?
(4)自己犯了错,你有勇气承认并改正吗?
(5)你敢和同学、老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吗?
如果你做到了,你就是一个勇者,你可以打败任何人,你可以战胜任何困难,因为你是最棒的。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指出:“理想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人相处、合作的学生,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永不言败、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孩子懦弱、没有主见、对教师有畏惧心理、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形成了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呵欠连连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能有真正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氛围,压抑、沉重。因此,我们需要我们的学生想说、敢说、会说,想问、敢问、能问,有什么疑惑,有什么见解,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一起分享。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开朗、自由的课堂中,学生轻松了,老师也轻松了。
课堂,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相互需要,学生获得的是关爱、机会、知识、方法、信心、帮助……教师获得的是享受、回应、提升、成就……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欢乐、收获、成功,是生命的自由成长。和谐的课堂,促成人的健康成长,和谐的课堂,才能真正“知”“智”交融,“知”“情”相通,“知”“识”共荣,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