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御河小学校 吴欣怡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的熏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感知并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要令学生能感知并体会到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我们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美之所在,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在朗读中感受节奏美
读,是学生理解语言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读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将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或低沉或高昂的语调传达出来,展现出一种节奏美。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精神内涵。
在教学低年级的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范读,去与文章的作者心灵相通,让学生随着范读走进课文,在聆听老师的节奏朗读中和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在观察中感知美
美,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在平凡中。我们只有细心地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充分地感知它的形体美、线条美、色彩美。语文课本中,配有众多的插图,它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助手,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时机。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利用彩色挂图、投影、录像等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从多方面作出辨析和判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并由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发出内心的赞叹,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在总体上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在教《黄山奇石》时,先引导学生观看黄山奇石的录像,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从总体上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由于创设了审美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被课文吸引,引入美的境界。
三、在实践中发现美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语文课开展一些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法国著名的雕刻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语文课上,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四季的变化,倾听小草的诉说,引导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作品的底蕴,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
如在口语交际以《春天里的发现》的训练里,可以带着学生在校内外走走,观察春天表现在哪些地方?你发现了什么?春天美吗?让学生带着思考,通过认真地观察,专注地倾听,深入地探究,仔细地体味,使学生在日常事物中发现美,并把它用语言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四、在比较中鉴赏美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美的事物,也有丑的事物。语文课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善与恶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学会在比较中鉴赏美。
如在《陶罐和铁罐》一文中,将陶罐的宽容善良和铁罐的傲慢自私作比较,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因此,引导学生多接触最美或比较美的事物,树立优秀的审美典型,并将它加以比较,使审美标准明确、美丑分明。
五、在想象中创造美
小学儿童正处于富有想象力的年龄,他们的想象世界成人是无法企及的。作为一名教者,就是要让他们自由、无拘无束地展开神奇的想象,在想象的世界中驰骋翱翔。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引导学生随着诗歌,听着优美的音乐《烟花三月》,闭上眼睛,穿越时空,在脑海里再现出诗人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乘坐的小船在滔滔的江水中渐行渐远却不肯离去的画面。学生在想象中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歌内容,将千百年前的送别场景同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形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在想象中创造了友情之美,感悟了离别之美,从心灵上接受了美的洗涤。
生活是美好的,语文则是一门反映生活的唯美性很强的学科。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达到大纲提出的“陶冶爱美的情趣”为目标,使儿童“受到思想和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