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澧县澧州实验小学 徐 艳
【摘 要】学生的语言教学应根据教材里的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应他们的方法,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语文,先有语,后有文,可见,朗读在语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给学生的朗读情境,改变学生的朗读方式方法,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朗读时间,扩大他们的朗读范围等都是比较好的朗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有所提高。
【关键词】 朗读习惯 保证 巧妙 提倡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大量地加强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内涵,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既然朗读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呢?又有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上语文课的目的之一,要让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自求理解。”通过先生所说的这句话来分析,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给自己的学生一定的时间去领悟和发现,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良好效果。
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时适地的安排学生的自由朗读的时间,首先,要把课上有限的朗读时间运用好。在指导朗读的时候,通过选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还可以听一些课件上读得好的老师进行示范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朗读的效果,还可以扩大学生的朗读面积。老师还可以安排布置课后的朗读,课后的朗读内容可以配合教师的语文教学。
二、巧妙的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阶段是学习与应用语言的最好时期。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主要是引导他有感情、有节奏地投入朗读。给学生一种艺术享受,从而把听读变为善于读书,乐于读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指导学生吟诵,要使他们内心想是一种享受,而不能看作一种负担”在这里,叶圣陶先生主要想说的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要重点思考巧设情景,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课文的情感多渗透在字里行间,比较含蓄。朗读是体会课文情感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领悟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例如,在《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文中,课文的内容是这样的:“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几个句子写出了秋天是金黄色的,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更进一步体现了看到秋天景色的欢快和喜悦之情。“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 - 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这一句子让秋天的丰硕果实和勤劳的人们联系起来,使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劳动的收获和意义。这样使小学生既进入秋天的情景,又受到了爱劳动的教育。然后,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使学生进入语言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达到了朗读的目的。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朗读的主体。选择朗读的内容要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心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
三、提倡学生“读”的质量,要保证朗读有效进行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读。朗读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流的过程。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用心领会与感受作者的思想。其次,高年级学生在读的时候,可以带着一些问题去读,让学生能够每一次朗读都读到自己该读的东西,有所收益。学生要提出各种有关的问题,这样就会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共鸣。最后,要有侧重点地读,选择一定的主题突出,情感真实的段落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写作技巧、结构层次等方面入手,完成对一些重点课文的学习和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教师还要考虑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深入挖掘课文中对培养学生语言素质有较大价值的语句和课文段落。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朗读。从朗读中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使用技巧。
我们不但要在课内抓住有意义有价值的去读,还要在课外多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去读,只有这样,不断的去体会,精读、细读,才能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气氛,品味读书的快乐,所以,在这美好的时间里,我们要抓住机会,抓住机遇,挑战自我,努力前行,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读书面,相信一定能有所收获。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宜采用多种多变的读书形式,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热情和激情。通过轻声读、默读、表情朗读或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在朗读形式的选择方面,可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进行科学地选择。情感细腻的课文适合默读,让学生充分体验文章的情感;故事人物较多的课文适合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节奏感强的课文则适合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多变的朗读形式,使语文教学活动更加精彩纷呈,语文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勃勃。
总之,朗读不能只流于形式,需要有好的朗读内容来支撑,以求得朗读形式的多变。其实,语文的朗读教学就是一个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文”不只是明道的工具,更是明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温儒敏.秋天的图画.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