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沈 亚
所谓数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是指用文字或语言叙述(有时用图画或表格出示)出来的,包括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模拟生活情境的,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策略解决问题。小学阶段中解决时间问题教学可以说贯穿始终,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且,在新课标提出后,再次提升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地位和彰显了它的重要性。
当下的教材注重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运算意义出发分析数量关系,主张让孩子们利用解题经验自主逐步建构思路,教材中不再配套出现数量关系式而引起的。当下学生云里雾里地在应用题中翻腾,策略教学似乎陷入盲目性、随意性。我认为还是需要教师理性地引导和归类的,不进行适度地抽象概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永远徘徊在低层次上,要教会孩子如何有序思考是我追求的目标。
一、精心指导审题习惯,把握题意
数学家哈尔莫斯把问题形象地称为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则是数学思维的核心,而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可是,现在的孩子不会审题,往往是题意都不明确就开始动笔了。因此在审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对题目一定要整体感知,感知的材料要准确、鲜明。在这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反复读题,读题时一定要一字一句读准确,高年级独立完成可以默读,不能多字少字,要注意标点符号,以免误解题意,独立解题时要学会用符号标记圈划关键词,符号标记的使用时尽量相对稳定。
二、深度挖掘内潜的思路,积累经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路具有启发智慧的价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学时要暴露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学会将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知识结构,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思维活动。所以在策略教学中要加强学会记录和呈现思维,准确深刻、鲜明生动地再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1、将文字性叙述写成式子
在本教材中,有这么一些题“小马虎在计算1.35加一个一位小数时,不小心列竖式时末尾对齐计算得5.1,这题的正确结果是多少?”我一般是要求学生顺着题意写成“1.35+( )=( );1.35+( )=5.1”上下两个等式,然后引导逆向思考,先用“5.1-1.35”得出这个看成两位小数的数,再还原成一位小数,得到正确的和,这么用式子写出来后,学生思考就有了方向;
2、发挥线段图的直观作用
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显示出隐藏着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我们都知道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特别是在行程问题中,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环形跑道第一次相遇等等,如果能根据题意,画成简单的示意图或线段图,将整个过程动态地反映在线段图中,将所有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里,图形成了思维的载体,问题就可以解决得比不能同时看到条件要容易,失误也少。画图就是这样一种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方法。
3、列表提取信息
有时一些题目条件繁杂,如果我们尝试将所给条件以列表的方式摘录下来,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如:“一个物体从高空掉落 ,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6.8米,以后的每一秒都比前一秒多下落8.5米,问这个物体在下落前离地面多少米?”学生拿到题后,不暇思索就求出了第4秒下落的高度,就以为是正确结果。一时就拐不过弯,不知自己错在哪儿。于是我引导他们怎么来解答此题清晰又不容易出错,学生提出了列表,列出每1秒下落的高度,最后再加起来即可。我想经过这样提供一些素材,训练学生找到解题的感觉,日积月累一定有效。
三、把握题型结构,夯实基本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的代数部分主要学习数量关系,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关键就是捋顺题目所表达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然而,一段时间下来,可能有时为了迎合新理念过于强调情境创设,而相对忽略了分析数量关系,这样的舍本逐末严重阻碍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提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它为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提出方向,提供了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到了高年级要求他们能掌握特殊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四种复合数量关系。这就需要集中教学,引导他们整体感悟数量关系中三个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会用数量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的除法时,平均数问题是学生的一道坎。如“一种油菜籽每10千克可以榨出4千克食用油,照这样计算,平均1千克油菜籽可以榨出多少千克油?每榨出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油菜籽?”学生晕了,以前都是习惯性地大数除以小数,遇到这题卡住了,怎么办?我通过大量的求每份数的问题的分析,理出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再结合具体例子敲定关键词,正确选择每个问题中把什么量看成总数,这需要一个感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集中练习以及不间断的滚动练习辅助。
总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实际问题策略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机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我们应把运用知识解应用题变成一种意识和能力,进而上升为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作为我们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